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鴻海營收三級跳的三大成長引擎

當台灣電子業普遍面臨成長停滯與利潤萎縮時,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卻愈幹愈起勁,不斷朝創新領域布局,讓鴻海成為台股上看萬點的中流砥柱。 根據多家外資分析師評估,由於看好鴻海今年在iPhone 6的接單,以及明年起在機器人、汽車電子、電信和雲端等投資即將發酵,預估今年及明年的稅後EPS(每股純益)將落在九元及十元附近,對於鴻海股價也都樂觀預期,目標價最高上看一二○元。 事實上,截至七月十四日,鴻海今年股價已經大漲超過四成,投資人之所以如此捧場,主要是因為鴻海今年獲利表現令人驚豔,而且對於未來具發展潛力的新產業,更已領先投入布局。 不過,鴻海如何做到郭台銘的十兆元營收目標,仍然引起大家的質疑與討論。十兆元的營收,是鴻海去年營收三.九五兆元的二.五倍,等於是要新增六兆元才能達成;這六兆元的營收相當於目前三星電子的營業規模,鴻海要從哪裡取得這麼大的營收? 除了擴大原有事業的規模外,鴻海最大的成長來源必須仰賴新事業布局,目前鴻海鎖定三大產業,從機器人、汽車電子到雲端電信產業,都是規模達數兆元的產業,也成為推動鴻海營收成長的關鍵力量。 引擎一:機器人 兩大巨擘軟銀、Google 都找上鴻海合作 例如,近來很夯的機器人產業,就是鴻海的新成長動能之一,而且由於已投資布局多年,今年起將有明顯訂單挹注。 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兩大指標性企業,一家是六月才發表胡椒粉(Pepper)機器人的日本軟體銀行;另一家則是去年大舉收購八家機器人公司,以發展機器人作業系統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為目標的Google,如今這兩大企業,都選擇鴻海作為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合作夥伴。 機器人產業已發展三、四十年,鴻海早期也投入研發,但近幾年中國工資上漲,工業自動化需求大幅提升,鴻海的開發腳步才加快,並做出不錯的成績。 在最近加緊趕工出貨的蘋果iPhone 6生產線上,已有部分產線用到名為Foxbot(鴻海機器人)的設備,也因此,當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想推出Pepper機器人時,很自然地找到他的老朋友郭台銘。 胡椒粉機器人瞄準老齡化社會,推出可以陪伴老人的家庭照護型機器人,這台機器人可透過Wi-Fi連上雲端的人工智慧,並內建攝影機和麥克風,可錄製老人的表情和語調,傳送到數據中心分析整理,透過雲端及軟體的運作,讓Pepper擁有學習對人類情緒的判讀能力。此外Pepper的手指可靈活操作,相關的機構件與開模都由鴻海負責。 Pepper預計明年二月推出,定價為十九.八萬日圓(約新台幣六萬元),比過去機器人售價便宜許多,市場相當看好日本市場的銷售前景。軟銀的Pepper機器人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為商業用途機器人又打開另一扇大門。 過去大家對機器人的發展,主要都集中在工業用途,但實務上商業用機器人種類更多,而且市場更大,例如去年全球工業用機器人總需求量為十七萬台,但光是家庭用掃地機器人銷售量就高達五百餘萬台,而且預估今年數量會再成長兩成以上。 至於機器人產業另一大巨擘Google,企圖心更不容小覷。Google去年將原本負責智慧型手機Android平台的魯彬(Andy Rubin)調至機器人部門;同時過去幾年也透過購併整合軟硬體技術,推出機器人作業系統ROS,目標就是要成為機器人的標準平台,讓全世界眾多軟硬體開發商都以ROS為標準,一統全球機器人江山。 研究並開發機器人三十年的交大電機系教授宋開泰說,軟銀與Google正好代表兩大商業模式,軟銀會在自己的平台上建立垂直的系統與應用,Google則希望建立一個開放平台供大家選擇。這種競爭模式,與過去蘋果與Google在智慧型手機上的較勁非常像,可以密切注意未來兩大廠的動作與布局。 三十年前宋開泰在比利時魯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就是以機器人為研究主題,如今他在交大的實驗室,已成功開發出工業用及服務用等十餘種的機器人。對於近來機器人產業的進展,宋開泰相當興奮,他預期今年將是機器人產業大幅起飛的關鍵年,尤其是工業與商業市場同步起飛,會帶動新一波的產業大成長。 鴻海布局的另一大產業,就是汽車電子業。 在這個全球產值已上看二千三百億美元(約新台幣六.九兆元)、足以與電子業媲美的超級大產業中,鴻海已經投入十餘年;不過,近來鴻海在汽車電子的進展已有加快現象,包括傳統的汽車電子零組件,鴻海在電池、電機、電子控制及驅動器等領域,都已扎下不錯的根基,也打進不少中國及歐美日等車廠;至於在更新的電動汽車和無人駕駛車等領域,更是卯足力爭取,投資效益逐步顯現。 引擎二:汽車電子 積極爭取特斯拉、Google訂單 在電動車部分,鴻海目前已切入電動車的開發,初期以定點路線為主的大客車為發展目標,藉此培養集團在整車系統的設計與零組件發展能力,達到練兵的效果。 至於在全球最大電動車特斯拉(Tesla)的供應鏈部分,鴻海集團則早在五年前就已積極切入,從連接器、機構件到面板(由群創供應),都有鴻海提供的產品,而且供應項目越來越多。 此外,在Google推出的無人駕駛車部分,郭台銘也盡全力爭取卡位。根據Google的評估,由於無人駕駛車受限於法規及市場接受度,真正上路時間可能在五、六年後,也就是大約二○二○年,但初期仍可先應用到企業內部、大賣場、倉儲或工廠等專業領域。 據了解,郭台銘曾應Google共同創辦人布林之邀,至Google美國總部試乘無人駕駛車。相對其他許多企業主擔心無人車安全性,猶豫要不要試乘,郭台銘二話不說,立刻跳上去坐,讓眾多Google主管印象深刻。 Google的無人駕駛車雖然仍在概念車階段,但今年底就會有百輛原型車出廠測試。由於無人駕駛車具有革命性的衝擊力量,對現有汽車產業極具破壞力,也成為過去難以打入傳統汽車產業的鴻海,積極參與並尋求翻身的項目。 鴻海布局的第三大事業就在電信及雲端產業。 其中,進軍4G競標並收購亞太電信,只是鴻海躋身電信運營商的第一步。郭台銘很清楚,鴻海集團很難在既有電信運營基礎上與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或遠傳等公司競爭,因此,整合鴻海在電信、雲端數據中心、連接器及伺服器等眾多優勢,進而跨入國際電信服務市場,將是鴻海在電信事業最重要的差異化策略。 引擎三:電信及雲端 與國際大廠合作 建立差異化競爭力 例如,在伺服器及資料中心等雲端產業領域,鴻海近幾年就已累積不少經驗,並與惠普各出資一半成立伺服器事業,讓鴻海擁有製造與銷售權,累積在全球雲端與資料中心的經營知識與能量,建構未來數位匯流的基礎,這對鴻海跨足電信運營將產生重大加值。 六月底,鴻海宣布投資新台幣一一二億元入股韓國SK c&c,SK是韓國僅次於三星及LG的第三大科技集團,旗下擁有韓國第一大電信公司SK telecom,以及全球第三大記憶體廠海力士(Hynix)。 不過,相較於三星及LG在全球3C產業的綿密布局,SK集團仍然有一大段差距,這也成為SK與鴻海結盟的關鍵理由,希望透過鴻海快速拉近與前兩大集團的差距。 至於鴻海則透過投資SK c&c,快速進入IT服務和雲端資料中心兩大領域,並且也埋下未來兩大集團在電信、網路等領域合作的伏筆。透過這項結盟,讓鴻海國際化的路線愈來愈清楚,也讓鴻海電信事業與國內其他業者有所區隔。 其實,郭台銘在布局電信產業時,就已確定不會只滿足於發展台灣市場而已,亞太是布局的第一步;但以鴻海擁有各種產品設計與開發的能力,未來必然可以在電信服務市場上,為客戶量身訂做出不一樣的產品及服務。 郭台銘說,4G時代就是影像時代,所有訊息都要眼球化,全世界只有鴻海擁有連接器、數據中心和伺服器的多重優勢,這將是鴻海跨入電信事業的最大利基。 此外,軟銀董事長孫正義的作法,也很可能是郭台銘的效法對象。軟銀近年來透過收購美國第三大電信運營商斯普林特(Sprint),躋身為全球僅次於中國移動及美國威訊通訊(Verizon)之後的第三大運營商,將是郭台銘有樣學樣的效法對象。 撰文 / 林宏文 出處 / 今周刊 917期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物聯網-下一個兆元產業

通訊產業在過去幾十年飛快的成長,根源在於人們對於資訊的即時需求。人類需要資訊去控制各種儀器設備,也希望頻繁地跟家人、朋友、以及生意上的伙伴溝通。如果物品彼此可以傳遞訊息並進行判斷,就可以讓簡單且重複的事情自動完成。這樣的願景也就是目前中國提出的物聯網、IBM倡導的Smart Planet、或是Ericsson 認為的Life 2020。 物聯網(IOT, Internet Of Things)是在電腦互聯網(internet)的基礎上,利用RFID、無限通訊等技術構造一個覆蓋世界上萬事萬物的網路,通過internet實現物品(商品)的自動識別與資訊的互聯與應用。物聯網的概念早在1996年就提出,並不是新的產品或應用,現在是因為通訊的成本降低,網路覆蓋密集讓物聯網的概念可以實現。隨著人類文明的加速發展,PC用20年時間普及全球,手機在僅僅10年內成為全世界人類的溝通必需品,可以期待的是物聯網全面導入與普及的時間將更為迅速。 以物流業為例,貨品在出廠房之前內置RFID晶片,晶片內便可以儲存貨品的資訊。貨品在運送過程中,AIDC(自動資料收集器)可以隨時讀取RFID內的資料。讀取的資訊便可以透過internet傳送到RFID整合系統進行資料的比對與使用。RFID整合系統與車輛系統結合,可以即時瞭解貨品現在所在地。或者是與連鎖通路結合知道貨品的銷貨狀況,反匱資訊回廠房便可以即時補貨,減少人工的使用。 物聯網的商機 一旦物品具有網路連線的功能,人類便能透過internet瞭解物品目前的狀態、進而去控制物品。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讓物品嵌入網路功能並連上internet。RFID (Radio Frequency ID)和二維條碼等可以儲存物品的資料,然後透過自動資料收集器(Auto Identification Capture, AIDC)讀取,Wi-Fi以及3G則是現階段可以快速連結internet的選項,接收到的資訊可以透過系統處理反匱給物品。 可以簡單的將物聯網架構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感知層,承擔資訊的採集(通過智慧卡、RFID電子標籤、二維條碼、智能電表、感測器等);第二個部分為網路層,處理資訊的傳輸(無限網、手機網、固網、互聯網、廣電網等);第三是應用層,完成資訊的分析處理和控制決策。目前僅有網路層具備全球通用的標準,也就是TCP/IP協定以及2G/3G標準。台灣廠商累積多年ICT產業的經驗,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掌握物聯網在網路傳輸層的商機。在感知層與應用層則是百家爭鳴,存在不同系統而且大部分不相容。未來能否配合中國的標準推出產品,是廠商能否勝出的關鍵。 中國於2005年成立RFID標準工作組(目前有97個企業);同年成立中國RFID產業聯盟(目前近300個成員企業);2010年正式成立『物聯網技術產業聯盟』。中國積極推動標準化對於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具有相當正面的效益,包括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中國三大電信廠都全力推展物聯網服務。台灣在物聯網產業的機會可以分為三類:第一是自動資料收集器,主要廠商有精技(2414)分割出來的精聯(3652)、業界老兵欣技(6160)以及鼎翰(3611)。第二類是嵌入式網路晶片有亞信(3169)與聯傑(3094)。最後則是RFID系統整合商,關貿(6183)接獲政府許多標案建設,是這個產業的指標公司。 精聯為國內自動資料收集產業的先驅,雖然才成立2年,但是實際上這個部門在精技已經有20年經驗。產品以掌上型自動資料收集器為主,以自有品牌『unitech』拓展國內外市場,占營收比重的5成。其他產品包括條碼掃描器、列印機以及相關耗材。精聯除了掌握RFID技術外,並可同時結合Wi-Fi、Bluetooth、GSM/GPRS以及3G等多種網路通訊技術。值得一提的是精聯的一席董事為闊德工業,闊德工業為瑞昱的原始創始股東之一。 欣技主要產品為掌上型工業電腦以及自動辨識掃描器,以自有品牌cipher lab行銷全球。欣技著眼於未來無限化的發展趨勢,積極整合Bluetooth、Wi-Fi以及GPS等技術。並持續與軟體廠商聯盟,提供系統整合的服務。 目前非PC連網的裝置多使用各自發展的系統,作業系統多樣,導致『多樣少量』複雜軟體支援特性。不若PC使用的Ethernet 晶片隨著CPU以及作業系統的寡占,已成為標準化的產品。物聯網在短中期的發展不容易將各個連網裝置標準化,嵌入式網路晶片大廠聯傑與亞信有機會在這個市場勝出。 目前並沒有被業界普遍接受的物聯網整合系統,也因此物聯網並沒有迅速普及。中國將於上海舉辦2010國際物聯網大會(Internet of Things Conference China 2010),可以期待中國推出物聯網標準。筆者認為同時具備Ethernet與Wi-Fi 能力的廠商包括Broadcom、Atheros以及瑞昱長期具有競爭優勢。

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美債投資人被坑殺,懦夫柏南克轉舵

就在美國財長Jacob J. Lew向歐洲吹噓美國是成功復甦典範、股神巴菲特投資的穆迪(Moody`s)調高美國「AAA」信評展望、美國媒體鋪天蓋地的預測中國(乃至於新興市場)經濟將要硬著陸的同時,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去年10月誓言不會撒手不管的底特律18日宣告破產、美國6月兼差人數創歷史新高(掩蓋全職工作人數下滑的難堪事實)、美國6月營建許可年率創2002年開始統計以來最大預期落差。 上YouTube網站、用「We refused to let Detroit go bankrupt」關鍵詞搜尋,你就可以看到歐巴馬在2012年10月總統大選前義正辭嚴地在白宮說:「我們拒絕豎白旗投降,我們拒絕讓底特律宣告破產!」有趣的是,就在歐巴馬嘴巴說要救汽車城的同時,美元兌日圓匯價、豐田汽車(7203.JP)股價月線卻自2012年10月起同步出現八連漲。 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執行長Alan Mulally實在不該批評日本政府操控日圓匯率,而是該回頭問問歐巴馬為何默許美元兌日圓月線創下1995年以來最長升勢!底特律失業率是全美平均值的一倍(註:2013年4月報16.0%、高於全美的7.5%),湊巧的是希臘失業率是歐元區一倍多一樣。 就在美國繼續唱衰最大儲備貨幣潛在競爭對手、美化自家經濟表現的時刻,中國跨出利率市場化一大步、19日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解除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中國何時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何時讓人民幣全面國際化沒人說得準,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當前最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美元儲備貨幣地位」已面臨嚴重挑戰。 《美國財長吹牛不打草稿:美國失能補貼受益人數創歷史新高、已超過希臘總人口》 Lew 18日說希臘未來還需做出更多困難的決定。有網友嘲諷地說,美國利用「美元儲備貨幣地位」優勢砸錢創造榮景,就像在「大富翁(Monopoly)」遊戲中用自己發行的貨幣作弊、然後對誠實的對手說他們不夠努力一樣荒謬可笑! 美國已透過美元優勢把多少失業人口藏到社會安全失能保險(SSDI)補助名單?華爾街日報4月10日報導,SSDI平均每個月給付1,130美元、相當於每年13,560美元,較美國聯邦政府定義的個人貧窮年所得多出2,000美元,只比領最低工資(每小時7.25美元)的全職工人年薪少2,000美元;在SSDI名單待滿兩年就可享有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福利。美國不找工作、不工作的情形有多嚴重?截至今年3月美國勞動人口(已有工作加上積極找工者)僅年增0.2%,而經濟衰退前10年勞動人口平均年增1.2%。 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期間領取美國聯邦失能補助的人數自710萬升至760萬,今年3月更進一步升至890萬。根據美國社會安全主管機關的統計,目前有超過半數的SSDI受益人是以肌肉骨骼問題(例如:背痛)、情緒失調/精神問題為理由獲得批准,而這一切都得拜1984年美國國會擴大失能定義解釋之賜!去年,社會安全支付將近1,370億美元給880萬名失能工作者及210萬名配偶/子女;相關醫療保險費用高達800億美元。相關單位預估,美國失能保險信託基金(DITF)將在2016年面臨無力支付所有補助金的窘境。 cnsnews.com 5月7日報導,根據美國社會安全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13年4月美國SSDI受益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0,962,532人、比希臘總人口(10,815,197人)還要多。報導指出,這是SSDI受益人數連續第195個月呈現月增;上一次出現月減是在1997年1月、當時月減249人!在1968年12月,美國每51位全職工作者對應一名SSDI受益人,但到了2013年4月這項比例降至十三比一。根據foxbusiness.com的報導,1970年SSDI受益人數僅有270萬。 美國非農業勞動參與率為何至今(6月報63.5%)仍躺在距離1979年低點(2013年3、4月的63.3%同創1979年5月以來新低)?美國每週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下滑讓你對美國經濟充滿信心?SSDI受益人數看來是似乎是美國官員心中「不能說的秘密」! 《柏南克:我也不知道為何兼差就業人數居高不下》 彭博社報導,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日前在美國國會進行半年度作證時說,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也不是很清楚、為何自美國經濟復甦以來兼差就業人數就一直處在偏高水準。 當共和黨籍眾議員Marlin Stutzman問到「歐巴馬健保案(Obamacare;全名為「病患保護與平價醫療法(Patient Protection & Affordable Care Act)」是否導致經濟增速放慢時,不敢批評歐巴馬的柏南克含蓄的說:「很難斷定」。高盛經濟學家Alec Phillips則是指出,經濟疲弱不振是導致美國兼職人數居高不下的元凶。 截至2013年6月底為止,美國兼差就業人數月增1.3%至2,805.9萬份、創1968年開始統計以來新高,較歐巴馬剛坐上美國總統大位(2009年2月)時的2,670.6萬份增加5%(135.3萬份)!也許會有人說:「兼差增加也不錯呀。」截至2013年6月底為止美國全職就業人數達1.15998億、僅較2009年2月(1.14786億)增加1%。 美國2013年6月非自願兼差(註:因為找不到全職工作,一週工時不到35小時)者人數月增1.5萬人至798.8萬、為連續第2個月走高,僅較2010年9月的922.6萬(歷史最高紀錄)短少13.4%(123.8萬人)。 《FOMC=財經界的「夢」工廠=>每年都預測兩年後經濟成長率可達3%以上》 現在應該沒有人會否認,在當今全球金融市場唯一「喊水會結凍的」就只剩一群無需經過直接民選考驗的技術官僚:FOMC決策官員!他們權大責小、主宰全球龐大資金流動。什麼是全天下最棒工作?還會有比預測接連出錯、引發金融危機,卻一點都不用負責的FOMC決策官員還要好嗎? 遠的不說(註:詳見「你還相信FED判斷能力?07年危機至,FOMC滿室笑聲(http://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43852ee2-f92d-4410-9b40-0ea982e40511#ixzz2ZfVJpNgv)」,讓我們來看看2010年起FOMC的預測準確度有多麼糟糕! 2010年6月22-23日的FOMC會議,當時過半數與會官員預測2012年美國實質GDP增幅在4.0%或更高水準。一年後(2011年6月21-22日),過半數與會官員預測2012年、2013年美國實質GDP增幅都會在3.4%或更高。再過一年(2012年6月19-20日),2012年預測值最高不超過2.4-2.5%;2013年成長率過半數是落在2.6-2.7%或更低;2014年預估值絕大多數落在3.0%以上、甚至有一位預估4.0-4.1%!! 上個月(2013年6月18-19日),FOMC的2013年成長率預測值絕大多數是在2.4-2.5%或更低,但最差也還有2.0-2.1%;2014年最高預估值為3.6-3.7%、最低預估值自2.8-2.9%降至2.2-2.3%;2015年(距離現在兩年時間)則是不可免俗地、有過半數預估值是在3.4-3.5%或更高水準。 美國2008-2012年實質GDP增幅分別達-0.3%、-3.1%、2.4%、1.8%、2.2%。2008-09年後FOMC每年做夢渴望看到的3%增幅、但實際上21世紀以來美國只出現過兩次,分別是2004、2005年的3.5%跟3.1%。 今年第1季美國GDP增幅自2.5%、2.4%再下修到1.8%。美國經季節性因素、假期與營業天數調整後6月份零售及餐飲銷售額月增0.4%、遠遜於市場預期的0.8%增幅,高盛證券當時已將第2季GDP增幅預估值自1.3%下修至1.0%。隨後公布的6月營建許可年率創2002年開始統計以來最大預期落差,讓法國巴黎銀行經濟學家Yelena Shulyatyeva直說第二季GDP恐怕很難看。 2012年第1季至2013年第1季美國僅有一個季度增幅超過2%(2012年第3季的3.1%),而這還是在貿易加權美元指數躺在歷史低檔、美國10年期公債(簡稱:美債)殖利率低於2.4%/房貸利率處在歷史低檔的有利條件下所創造出的。現在,美債殖利率站穩2.5%、美元指數處在近三年高點,美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保二的難度可說是相當高! 細心的讀者看到這裡應該得到了一個初步結論:FOMC的兩年後預估值大概砍半後才是接近真實的數據。另外,截至2013年7月17日當週FED資產負債表規模較此前一週增加338億美元至3.538兆美元。截至2013年第1季底為止美國聯邦債務餘額達到創紀錄的16.796009兆美元。美國經濟將受惠於油頁岩革命、製造業將復甦、美元將大升特升、美國可以在兩年後達到3%增幅?華爾街、美國政府的造夢計畫催眠能力真是不輸給好萊塢呀! 《FOMC硬坳,債市投資人驚覺受騙趕緊殺出》 2012年12月12日的FOMC會議,面對2013年可能出現的財政懸崖、財政支出全面刪減以及全球金融市場可能帶來的重大下行風險,與會委員營造出「無限量量化寬鬆政策(QE)」的氛圍、表示如果就業市場展望沒有顯著改善買債計畫就不會停。當天美債殖利率報1.72%。 今年1月30日(美債殖利率報2.03%),FOMC在聲明稿中說全球金融市場緊繃態勢雖稍獲紓解、但經濟展望的下行風險依舊存在;3月20日(1.96%)的FOMC聲明跟1月大致相同。 5月1日的FOMC會議堪稱是今年上半年金融市場最關鍵的一天,因為當時它一面重申經濟展望仍面臨下行風險,但又首度表示將依照就業市場或通膨展望的轉變調整每個月的買債額度。當天以及隔天美債殖利率皆報1.66%,此後即一路走高。 眼看美國、日本股市都持續創波段新高,柏南克5月22日(殖利率報2.03%)在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信心滿滿地大談美國就業市場開始出現的改善跡象(例如:失業率自去年夏季以來降了0.5個百分點)、同時也說過去一年房市在低房貸利率的激勵下也轉強,還提到就連歐元區的金融狀況也自去年夏季以來出現明顯的改善。他當時並重申將依照就業市場或通膨展望的轉變調整每個月的買債額度。日經225指數在他結束談話後的數小時(5月23日)出現7.32%的暴跌行情。 沒把日股暴跌看在眼裡(大概是認為只不過是漲多後的修正走勢)的FOMC 6月19日(2.33%)在聲明中再加一句:「自去年秋季以來經濟、就業市場展望的下行風險已經降低」,並且又重申將依照就業市場或通膨展望的轉變調整每個月的買債額度。對照上述的FOMC聲明,「自去年秋季以來」這句話顯然讓很多債市投資人驚覺被聯準會給騙了!!於是,外國央行6月底砍美國公債金額創單週歷史新高、債券型基金連六週淨失血! 美債殖利率7月5日升至2.73%、創2011年8月1日以來新高。FOMC至此終於知道債市投資人不是乖乖牌、可以任由聯準會擺佈。柏南克7月10日在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演說後的問答時段指出,美國當前失業率可能美化了就業市場的疲態,FED貨幣政策的整體主軸仍將維持寬鬆。7月17日,柏南克在眾議院作證時姿態進一步放低,表示美國經濟仍可能受到包括全球經濟成長低於預期在內等意外事件的衝擊。 7月18日,柏南克在參議院作證時說他不樂見利率走高、表示FED將會關注利率上揚對房市的負面衝擊,並誓言必要時會採取行動以確保房市復甦不會就此中止。美國6月新屋開工年率較前月減少9.9%至83.6萬棟、創2012年8月以來新低,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的95.7萬棟。zerohedge.com報導,這是自2007年1月以來最大落差數據。6月營建許可年率降至91.1萬棟、遠低於市場原先預期的100萬棟,創2002年開始統計以來最大落差數據。 達拉斯FED總裁Richard W. Fisher 6月下旬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專訪時指出,包括美國30年期公債殖利率等投資工具在內皆出現泡沫化現象(意即:利率過低)。他說,FED不是懦夫、不能因市場動盪就退縮。現在看來,柏南克寧可當Fisher口中的懦夫、也要想辦法把殖利率給壓低。 《FOMC已經一籌莫展、束手無策?》 FOMC當然可以根據經濟情勢變化而改變展望用語或QE規模。然而,今年上半年美國非農業勞動參與率始終都處在1979年以來的相對低點,營養補充援助計劃(SNAP;食品券的正式名稱)受贈人數/SSDI受益人數也逼進歷史最高點,FED關注的通膨指標「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價格指數今年4、5月皆報1.1%、平歷史最低紀錄(1-3月依序為1.4%、1.3%、1.2%;見附圖;來源:St. Louis Fed Economic Data;簡稱FRED)。這些數據都是在6月19日FOMC之前就廣為外界所知,FED官員憑什麼在6月說自去年秋季以來風險已降低? 如果6月19日聲明是最新、最正確的,那為何柏南克7月17日又在眾議院說「FOMC當然知道超低通膨的潛在威脅(註:提高資本投資的真正成本以及通縮風險)、將會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以確保通膨能回升至2%。」 FOMC看來真的是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舊金山FED總裁John Williams在7月9日發表的學術文件第三頁中坦承,決策者不確定經濟未來的動向、也不清楚貨幣政策行動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尤其是FED目前所採行的是非傳統政策工具。 全文網址: http://www.moneydj.com/KMDJ/Blog/BlogArticleViewer.aspx?a=09a03094-02b4-4eb1-8982-000000019815#ixzz2Zv0H3iaE MoneyDJ 財經知識庫

2013年7月19日 星期五

劉俊杰:現在是投資股票的黃金年代

時間拉回到1985年《廣場協議》,當時美國面臨雙赤字以及經濟蕭條的困境,於是要求日圓升值,相較於日本後來形成資產泡沫,走入失落的二十年,美國經濟力量則是日益茁壯,開啟了1990至2000年的黃金十年,也就是葛林斯潘口中的「非理性繁榮」。 到了九○年代末期,榮景演變成網路科技泡沫。原本經濟體的興衰循環是一個常態,但葛林斯潘為了挽救美國經濟,降低房貸負擔,維持消費能力,數度調降利率至1%,這是上一個世紀前所未見的。 葛林斯潘為了繼續刺激經濟成長,硬是要寬鬆,其實違背了自然法則。經濟體的興衰更迭是一個常態,旺太久就需要冷卻一下,休息才能走更長遠的路。2002至2007年美國GDP(國內生產毛額)持續表現亮麗,葛林斯潘雖然延續了經濟成長的榮景,實際上卻是飲鴆止渴,導致2008年的金融海嘯爆發,從科技泡沫到房地產泡沫,後遺症拖更久,過去十三年全球都在承受葛林斯潘種下的惡果。 反觀中國的李克強經濟學──不祭出大規模刺激政策、去槓桿化、結構性改革,如果中國今天不這麼做,未來就可能走上美國1990至2008年同樣的道路。 一個組織繁榮太久,必定會出現許多虛矯浮誇的現象,就像1999年網路科技泡沫之瘋狂,現在回想起來簡直不可思議。中國如今充斥不當的信用擴張,以及過度浮濫投資,當然也可以推出新的經濟政策來打強心針,讓榮景再好個幾年,但結果可能是形成未來更大的災難。 調整虛矯浮誇 必要之惡 分析過去幾年全球主要四大經濟體發展,歐洲面臨長期結構性問題,失業率高,歐盟組成過度匆促,沒有考慮到配套措施,以致歐債危機發生,日本則陷在失落二十年中。2003至2007年全球經濟表現得以維持,主要原因:一是歐債危機發病的時間還沒到;二是原本應該好好休養整理的美國經濟,葛林斯潘用強心針飲鴆止渴的延續下去,等到2008年才破滅。更重要的是,以中國為主的新興國家經濟體崛起,雖然占全球GDP比重並不高,但卻是把全球經濟勉強撐住的關鍵,也是本世紀以來的全球經濟主軸。 再回頭來檢視「可持續性」。可持續性在組織的發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市場是一個被動反應的機制體,並不會考慮長遠、可持續性的問題。就像作為中國領導人,考慮的不會只是經濟成長,而忽略內部面對的矛盾,以及更長遠的發展。 「可持續性」的概念在投資上同樣重要。以宏達電天價1300元與蘋果天價705美元為例,當下市場的反應對不對?可能沒錯,因為當時的獲利率及成長率都很高。可是市場忘了思考:這麼高的成長,這麼好的獲利,可持續嗎?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教科書告訴我們市場是有效率的。市場也沒有錯,市場可以隨時調整,等不對的時候再做修正,因此宏達電與蘋果的股價就下跌。同樣的,市場認為李克強經濟學這樣搞下去,中國完蛋了,等到成效出來了,市場認為中國又開始好了,再開始買中國。 巴菲特能長期創造這麼高的複利報酬滾動,基本上就是把可持續性及可預期性看得很重要。人不是神,無法很精確,但是要有一個不離譜的範圍,所以巴菲特可以打敗不重視可持續性的市場。 為什麼相信現在的中國是一個投資的機會點?因為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葛林斯潘為了延長經濟榮景,該休養生息的時候一直硬撐,撐到最後演變成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國現在進行調結構的動作,長遠來看會是好的。當然市場不會考慮這一點,只想到經濟一定出問題,資金馬上要撤走,以後好了再回來。可是從投資的觀點來看,如果這個動作是因應未來長遠發展所必須的,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當然,以交易的觀點而言,是貼著市場走,先這樣做再說,以後再調整,但是投資的觀點不一樣。老子道德經曾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企業爆炸性的成長通常沒有辦法持久,永續性是受到質疑的,台股千元股王的下場往往都很慘烈,道理就在於此。 所以個人投資最重視的就是企業過去幾年的績效表現,尤其是在不景氣的年代,企業獲利是否能夠持穩。就像學生考試一樣,出一次很難的題目,還是可以拿高分,就可以相信這是一個好學生。投資就是一個「審質」的概念,不景氣時獲利仍能表現如常,可持續性就更能令人信服。 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必須調整過去長期繁榮所累積的虛矯浮誇,這是必要之惡;以更積極的角度來看,是消除未來可能的地雷。目前美國狀況穩定復甦中,歐洲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日本也可望走出失落的二十年。如今四大經濟體循環排列錯落有致,是一個很好的組合,有利於全球經濟走上長遠的榮景。本世紀以來,過去十三年是全球經濟的調整期,放眼未來,則是開啟股票資產的黃金年代。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若錯失20年漲幅最大的關鍵10天 代價有多大

一個信仰虔誠的善良鄉民,我們姑且稱他湯姆好了,因為窮困的緣故,已經挨餓好幾天。這天,他真的快撐不住了,於是誠心向上帝祈求,「全能的神啊,請賜予我溫飽吧!」 不久之後,有人來敲門了,湯姆心想,神蹟還沒出現前他不能分心,於是他繼續等待並禱告。 幾分鐘後,敲門的人走了。 過了一陣子,又有人敲門了,這次非常大聲,湯姆仍舊持續禱告並等待。他覺得敲門聲實在太過干擾,他把耳朵蒙上,蓋上棉被、避免雜音。 敲門的人過一陣子也走了。 隔天,又有人敲門了,這次更加急促,湯姆用棉被都摀住耳朵了,什麼都沒聽到,而且他正專心禱告,以至於完全沒聽到急切的敲門聲。 到了夜裡,湯姆終於體力不支地倒地了。在迷濛的意識中,他心裡升起虛弱的聲音,「神啊,我這麼誠心地祈求您,您卻不回應我……為什麼呢……」 上帝這時候真的忍不住了,祂生氣地說:「我給了三次機會,你怎麼都錯過了?」 湯姆,怎麼了? 湯姆已經做好準備,正在等待神蹟,等待機會。但可怕的是,當機會出現時,湯姆並沒有「辨識出機會的能力」(神蹟並不是以湯姆以為的方式出現──並沒有美妙的配樂或者從天而降的光芒,這種明顯的訊號),於是他沒有任何行動。 再來,如果湯姆知道自己並沒有「辨識出機會的能力」,那麼,他可以做的是「把門打開」,讓自己敞開在機會出現的情境。這比把門關著等待要來得強多了。 常常有人會說,我要等低點。低點到了,我就進場布局。於是他將門窗關緊,等待他心目中預想的「神蹟」。 這是理論派才有的想法。或者,我們可以稱他們為,湯姆。市場的低點、上漲點,是一種難以預料的領域。 基本上,它屬於未知。只有狂熱的市場派人士和經濟學家才會認為,像是股票市場和總體經濟這種極端複雜的動態系統,是可供預測的,而甚至,低點是可以被掌握的(而我們通常沒有辨識的能力,通常是持續等待)。 就好比,沒有人預料到在金融海嘯之後,竟然緊接著而來的不是慘淡行情,而是狂發式的奔漲;也沒有人預料到,日本會在跌落低谷之後,又碰上大地震。 既然預測不可行,機會很難辨識,於是採行長期性的投入資本,成為一種積極策略──「把門打開」、迎接機會的積極作法。 這種積極,實踐在兩種層面── (1) 積極讓自己暴露在良性的市場機會 (2) 透過長期持有,關注事業發展動態,積極管理以拓展投資事業規模 我們在這篇文章來談論第(1)點。 一般市場派人士傾向認為,投入市場的資金,就是一種「曝險部位」,這是將市場波動和不良風險畫上等號的粗魯做法,實際上,波動就是機會,如果沒有積極將自己放在充滿機會的環境中,那麼就等於和未來絕緣。 有數據顯示,過去四年來,在金融海嘯之後,美國人因恐懼風險的考量,不敢投入股權資本,損失代價為2000億美元。這是機會成本的規模,錯過的代價。 讓我們再更進一步,了解市場的真相 - 成長的未來是由幾次極為稀有、珍貴的上漲機會所組成的,如果錯過,命運將會完全變樣。 我們統計1993年至2012期間,史坦普指數的年複利變化,分辨專心一意地長期持有和偶爾進場、卻錯過某些關鍵機會的差異,可以發現…… 圖/嘉鼎資本提供 錯過的代價,何其龐大! 它讓一件看似「聰明」的舉動,等待時機,變成徒勞無功,反而讓自己「關起門來」,不讓自己有機會迎接好機會,以至於變成空等。 讓我們再將統計的幅度拉大到50年。 根據統計,過去50年以來,金融市場裡最極端的10天,其上漲幅度就占了整體的一半!沒錯,就是50年裡的10天! 所以,盡可能地將自己曝露在良好的機會之中,把門打開,去迎接機會。除了「專心一意長期持有」這種看似「不聰明」的做法之外,沒有其他更聰明的方法。 全文網址: udn個人理財 - 理財高手 - 嘉鼎資本 - 若錯失20年漲幅最大的關鍵10天 代價有多大 http://money.udn.com/wealth/storypage.jsp?f_ART_ID=284671#ixzz2MWjtMQmh Power By udn.com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為什麼你不是富人 而是窮光蛋?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 台北綜合報導  2012-09-09 16:45 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你不是富人,而是個窮光蛋?香港《大公報》引述人民網-理財頻道報導,如果你想從窮人變成富人,請仔細閱讀以下 10 項分析,徹底改變自己的理財觀念和生活學習態度,相信美夢終會成真! 1、窮人喜歡消費、富人關注投資。 窮人得到一隻雞、會把雞燉著吃了,富人會讓雞生蛋,蛋再孵雞。窮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讓錢生錢。一般富足 (10-100萬) 的美國家庭只有 20% 的收入來自投資活動,而超級富豪 (500 萬以上) 的收入有 43% 來自於投資活動。這就是窮人和富人對金錢態度的差異。 窮人也節儉,但往往是因為沒錢,一旦有了點錢就想著去消費,過過好日子,而不會去投資。富人也消費,甚至是奢侈的消費,但他們消費的錢來自於額外收入 (比如投資收益) ,更大份額的錢還是用於投資。有年薪 20 萬的窮人,因?他們的錢變成了衣服、化妝品、汽車。也有年薪 5 萬的富人,因為他們的錢變成了能增值升息的資產 -- 房產、成長股,然後他們用投資賺來的錢去享受生活。 2、窮人鑽研技術、富人學習管理。 富人除了會用錢賺錢,還會讓別人替自己賺錢,所以要學管理,懂馭人之術。窮人需要飯碗,渴望被別人選擇,所以要鑽研技術,讓別人欣賞自己,用起來順手。窮人需要穩定,希望別人給自己發放穩定的薪水,卻不知道自己給別人賺了更多的錢。富人給別人發薪水,多承擔風險,收益也就可能更大。 管理是一門藝術,不能完全用技術手段實現,因為它要深諳人性。好的管理者可以不懂技術,比如讓 IBM 起死回生的郭士納以前是餅乾廠的,而只懂技術不懂管理的人,很難成為富人。 3、窮人買彩票、富人買保險。 窮人為什?買彩票,因?它可以使人一夜暴富。窮人太想改變命運了,總想著「萬一」,而不想「一萬」,熱衷於這種毫無希望的賭博。富人為什?買保險,他們需要通過保險保障把極端不確定性的風險覆蓋住,然後再去積極的投資和開創事業。彩票和保險,其實反映了窮人和富人兩種不同的財富觀。前者是對財富充滿了不切實際的幻想,後者則是在立足現實基礎上去實踐創富理想。 4、窮人害怕風險、富人喜歡風險。 風險和收益是孿生兄弟,不想承擔風險還希望賺取鉅額財富,累死恐怕都做不到。因為財富往往隱藏在未知的領域,已知領域的利潤空間早就被競爭者瓜分。窮人不敢冒險,總希望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當然只能撿剩下的。富人喜歡風險,他知道風險的背後就是巨大的財富。當然他們不是盲目的冒險,而是基於對客觀規律的認識來管理風險。巴菲特看起來不是愛冒險的人,但他很喜歡危機,當別人都恐懼,都被嚇怕了的時候,他說機會來了。所以他是富人。 5、窮人消磨時間、富人利用時間。 窮人覺得時間不值錢,甚至不知道怎?打發。富人感覺時間就是金錢,因為有很多重要的事要做。窮人也有看起來很忙的時候,但往往是由於不善管理時間。富人也有休閒的時候,但在休閒中也沒停止思考事業發展,或在為了下一步的行動養精蓄銳。當你太閑或者太忙的時候,都不正常,需要做出改變了。富人善於利用別人的時間賺錢,讓他人執行自己的想法,而把精力投入到未來的發展中。(接下頁) 6、窮人走親戚、富人交朋友。 這沒什?不好,問題是親戚聚在一起的時候多是嘮嘮家長里短,打打麻將,完全是消磨時間。富人善於交朋友,擴大自己的人脈,尋找合適的創業夥伴,?幹番事業做準備。不要覺得富人的人際交往太功利,功利心人人都有,親戚之間也是互相攀比,窮親戚和富親戚間挺難相處的,還不如眼不見心不煩。跟什?樣的人在一起,就會變成什?樣的人,所以對窮人攀富貴沒什?好鄙夷的,?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已。你要想富,就要跟富人走近些,別總有「仇富」心理。 7、窮人賺小利、富人抓大勢。 人窮志短,窮人會被蠅頭小利誘惑,把握不住大方向,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這種心理在股市上表現得最明顯,失敗的散戶總是好股票拿不住,賺一點錢就?,壞股票虧一點就捨不得割,最後跌到地板價。結果賺小錢、虧大錢。富人的目光長遠、信念堅定、相信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夠穩穩地抓住大勢賺大錢。窮人在小的誘惑或者風險面前會變得動搖,永遠成不了大氣候。 8、窮人說得多、富人做的多。 有的窮人喜歡抱怨當下,有的窮人喜歡暢談未來,無論是那一種,都是只說不做。於是前者繼續抱怨卻沒有任何改變;後者繼續暢想卻沒任何行動。富人則是做了再說,他們知道抱怨是沒用的,再好的規劃也只是規劃,不行動就等於零。即使是前方有困難、有風險、有未知的東西,他們也要勇敢的邁出去,遇到問題再解決問題,而不是在等待中和抱怨中消磨鬥志和失去機會。 9、窮人精於算計、富人精於工計。 窮人天天圍著柴米油鹽醬醋茶,自然如此。窮人更喜歡算計得與失,正是由於太在乎一時的得失,所以難成大事。富人精於工計,一本名?《管道的故事》的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對好朋友給村子供水,開始時每天用扁擔挑水,得到低廉的報酬。後來其中一個人建議修一條管道從河裏往村子裏引水,結果因為成本高而遭到同伴的反對 -- 這就是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的差異。建議引水的人會組織資源,用科學的方法做事,這樣能持續穩定地獲利。而那個反對的同伴總是計較一時的得失,缺乏共贏的思想。富人是擁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的人。 10、窮人捨不得雞肋、富人捨不得機會。 窮人做決定總是患得患失、猶豫不決,面對未來不確定的因素,有太多的顧慮。比如因?怕失去穩定的收入,而不敢開創自己的事業。 其實想想看,眼前的穩定也不過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但窮人仍然不敢將之?棄,結果失去了更好的機遇。富人最捨不得的是機會,一旦機會來臨,他們會立刻抓住,即使是冒很大的風險也無所謂。因為他們知道機會溜走了就不再來,不管能不能想出答案,先把手舉起來再說,這樣會逼著自己想辦法,把機會轉變為財富。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台灣品牌落敗的四個啟示(資料來源:今周刊)

宏碁與宏達電出了什麼大問題? 還記得我們因為宏碁、宏達電站上全球第二大品牌,那份「台灣之光」的喜悅嗎?曾幾何時,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科技品牌,如今雙雙落難,到底台灣品牌遇到的難題是什麼?又該如何走出重重困局? 近來,台灣品牌價值第一名的智慧型手機廠商宏達電,以及經營電腦品牌已近三十年的宏碁,都遇到業績滑落、品牌知名度蒙塵的大危機,美國《商業周刊》更撰文直指宏碁與宏達電的困境,反映了「台灣品牌的大問題」。 宏碁與宏達電等台灣的品牌,同樣都從代工起家,轉做品牌之後,靠著品質及價格受到消費者歡迎。但在面對蘋果、三星等大型企業,以及產業生態朝向軟體與應用發展的衝擊下,宏達電日漸失去在高價手機市場的競爭力,而宏碁更只能在利潤微薄的筆電市場掙扎。兩家企業面臨的困境,其實正是台灣品牌的寫照。 寫過《藍海策略台灣版》、《綠金就是藍海》,為台灣資訊產業點出新方向的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表示,台灣發展自有品牌有兩大困境,第一個是「對產品瞭解很多,對客戶瞭解太少」;第二個則是,當典範移轉時,台灣企業無法及時反應,因而錯失商機。 知道消費者要什麼,提升忠誠度 到底怎麼算是成功的品牌?說蘋果是目前最成功的品牌,應該不為過,因為蘋果不僅能從美國市場橫跨世界各地,還能從電腦、MP3、手機、平板電腦到未來的電視,讓所有買過它產品的客人都變成粉絲,願意掏錢購買它的下一個產品。三星同樣也是如此,橫跨各種產品、各個國家,讓品牌知名度真正達到世界級的水準。 因此,一個品牌要成功,必須能征服異地市場,能跨各產品線,要能瞭解自己的產品,也要瞭解客戶需要什麼,那我們再回頭看宏碁與宏達電,這兩個曾經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台灣之光」。 台灣市場太小,無法成為讓品牌成長茁壯的本土市場(home market),這一直是台灣企業積極走向國際的主因。宏碁、宏達電分別選擇了歐洲與美國作為他們的home market,並藉此坐上全球第二大品牌。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即使宏碁在「蘭奇時代」坐擁歐洲第一的地位,在美國及中國市場,卻遲遲難越雷池一步,而宏達電同樣也在中國踢到鐵板。 除了市場難以跨越之外,宏碁與宏達電同樣也無法跨越自己的產品線,例如宏碁想從筆電跨進手機,宏達電想從手機延伸到平板電腦,至今都遇到很大的挑戰。當客戶留不住時,品牌就會出現危機。 朱博湧分析,經營品牌最重要的是忠誠度,宏碁在歐洲是客戶的第一選擇,但到別的市場就不是,買過宏碁NB的客人,卻不一定會買宏碁的平板電腦與手機,或者是不願意等待,看到別家有更好的產品就換過去了。「代表宏碁雖然很瞭解自己手上的產品,也就是NB,卻可能不那麼瞭解客戶,無法讓客戶變死忠。」 近年來已喪失手機龍頭地位的諾基亞,原本是手機用戶忠誠度最高的企業,但在智慧型手機從鍵盤走向觸控式螢幕的過程中,卻一直抗拒這個潮流,無法及時提供觸控手機,讓許多用戶失去耐心,也失去了忠誠度。 至於台灣品牌一向以產品及價格領先同業,吸引到的是以性價比來決定要不要買的消費者,這種精打細算的消費者,忠誠度本來就不高,當下一個產品推出時,一樣用性價比來判斷,當別家公司有更適合的產品時,就買別家的東西了。 朱博湧再進一步分析,宏碁是透過經銷商銷售產品,宏達電是透過電信營運商賣產品,都不是直接與客戶接觸,但蘋果與三星都有直接賣給消費者的終端據點,在瞭解客戶這一點,蘋果、三星顯然強很多。 豐田汽車就是最好的案例,它發跡於日本,卻能行銷到全世界,產品線從Corona、Camry、Lexus再到油電混合車,讓消費者可以跟著升級買單。早期豐田也只做日本適用的小車,但在其他市場,就要為不同市場量身訂做不同產品,豐田的成功,一樣是因為很瞭解消費者。 反觀,曾是消費產品第一選擇的新力索尼(SONY),從錄影機、隨身聽、電視機到照相機,如今卻被三星所取代;而諾基亞也曾是手機的首選,同樣也被蘋果、三星給取代。而他們共同的問題,則是無法推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未能掌握到客戶的需求已經改變。 產業遊戲規則改變,必須快速調整 台灣品牌面臨的第二個大挑戰是,台灣企業太著重在硬體思惟上。因此,當產業的遊戲規則改變,硬體利潤被壓縮,軟體及應用才是獲利王道後,臺廠往往無法調整策略,或轉型速度過慢,錯失新商機。 宏碁過去的成功,是建立在微軟與英特爾(Wintel)強大的奧援,Wintel把軟、硬體規範好後,再以快速大量的產品打進市場。其實,宏碁本身並不須投入太多研發,就連製造也外包,這是宏碁能夠大幅降低成本,並將利潤與通路業者分享的最大魔法。 換句話說,宏碁品牌的核心,偏重在通路的經營,缺乏軟體的著墨,更甭談是軟、硬體的實力整合。因此,當市場遊戲規則改變,iPad問世後,宏碁成了第一批落難者,拿不出因應之道,就連長期仰賴的微軟,都難有作為。於是,將近一年時間裡,宏碁都無法針對平板電腦推出新品應戰。 事實上,宏碁只是縮影,台灣引以為傲的PC產業,都有著類似的挑戰,儘管華碩還能推出一些創新產品,一樣面臨跨不出PC範疇的限制;至於其他二線品牌技嘉、微星等,更是被邊緣化,等著遭市場淘汰。 但該緊張的,絕對不會只有PC業者,因為三星帶來的典範移轉,改變更大,範圍更擴及台灣科技業的上、中、下游各個領域。從這個經驗來看,當產業遊戲規則已經轉變,業者須快速調整因應,否則就只有走向衰敗一途。 拋開成功的傲慢,及時做危機處理 此外,針對宏達電One系列在台灣使用不同的晶片,宏達電的處理速度不夠快,而且讓市場認為公司並沒有說實話。這對於宏達電的老家台灣的支援者來說,確實是一個負面宣傳,網友的批評更重傷了宏達電的品牌信譽。 此外,在One系列準備到美國開賣時,卻遇到蘋果控告宏達電侵犯專利,結果One系列產品被卡在海關兩周。這個訴訟重傷了宏達電在美國市場的形象,而宏達電也因為沒有快速處理,讓黃金銷售期白白流失。 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丁菱娟認為,任何危機處理一定要掌握幾個重要原則,那就是危機處理的黃金時間只有四十八小時,企業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做出回應,並且要指派人員出面,真誠關懷並提供事實,任何否認與傲慢的處理態度,都是兵家大忌。 確實,不管是否認、輕忽或傲慢,都會讓消費者的怒火,有理由繼續延燒下去。過去台灣品牌業者的危機處理史上,也出現過不少負面教材,包括耐吉(NIKE)喬丹的快閃事件、寶路乾狗糧事件;有的沒有同理心,不願表達負責到底的態度,或是不願以開放的態度,持續與消費者溝通,這些都是企業應該記取的教訓。 「台灣品牌業者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太輕忽三星的實力了!」研究資訊產業已近三十年的工研院競爭力中心首席研究員陳清文,談到台灣資訊產業此次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三星把全部競爭者都打敗了! 千萬別太輕忽對手,永遠保持警戒 根據英國市場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的最新統計,三星在今年第二季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達五二一○萬支,比對手蘋果的二六○○萬支,足足高出一倍。事實證明,各家品牌銷售量都走下坡,即使蘋果也難擋衰退之際,唯有三星維持出貨正成長。 更恐怖的是,三星的領先,不僅在智慧型手機,在電視戰場,三星也把新力索尼、夏普等日商狠狠拋在後頭,平板電腦的銷售量也不斷提升;接下來,三星更擬定一連串強攻超薄筆電(Ultrabook)的計畫,直搗台灣資訊產業最後的堡壘——PC。 陳清文說,「兩年前我就預言,三星的目標是要打敗蘋果的,但當時大家都不以為然。」如今,三星不僅更強大了,而且接下來的幾年,將出現「蘋果下,三星上」的趨勢,三星將超越蘋果,成為3C電子業最大的創新者。 拓墣產業研究所美西研究中心協理尤克熙說,蘋果與三星的全面對戰,將從手機擴展到各個領域,其他廠商想勝出,得在三大領域尋求突破,一是軟體能力,其次是硬體技術的創新,第三則是零售通路的布建。而蘋果與三星在這三大面向都做得相當徹底,才成為市場的贏家。 成功企業最常犯的毛病就是輕忽對手實力,過度沉迷於昔日的成功,而忽略了敵人已經逼近,三星的快速崛起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昔日的台灣之光,如今卻一一蒙上一層灰,裡頭有台灣品牌先天不足的困境,也有後天的努力不夠。不過,正如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所說,當產業附加價值不斷移轉,企業轉型的管理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具備新思惟。誰能真正瞭解客戶、照顧客戶,顯然才是品牌成功的最大關鍵。(